本报讯大连理工大学四年级的一位大学生对记者说:“《邓小平理论概论》是我们出勤率最高、最愿意听的一门课。”这位同学认为这得益于学校重视大学生的邓小平理论学习,形成主渠道的课堂讲授、课外读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教育体系。
大连理工大学于1992年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把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逐渐形成了“一门为主,多门渗透,内容互补,整体构建”的教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讲授中,突出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在加强课堂讲授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课余读书的指导。自90年代以来,这所学校就形成了一年级有党章学习小组,高年级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的层次分明、体系健全、运行有序的课余“两组”学习格局。“两组”成员们以精读原著为主。学校根据学生在读原著中提出的问题和难点,又为同学们开设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争做四有新人”等8个专题辅导。
为了让广大学生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他们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附近工厂、农村、部队参观调查,寒暑假则组织他们以自己知识、智力上的优势,为社会提供服务。从1996年7月起,该校选拔了43名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街道挂职锻炼。挂职锻炼的学生组织广大同学到社区开展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使许多学生提高了自身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